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文体生活
忆屈原
作者:周琴  发布时间:2013-06-09 15:01:25 打印 字号: | |
  五月五,庆端午,转眼又到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很多,但流传最广,最为人们所接受的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何许人也?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一心为国,倡导章明法度,举贤任能,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后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遭到排挤,最终被放逐。屈原在流放中,仍心系国家,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当秦军攻破楚国京都时,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攻占,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愿离弃自己的祖国,在写下了《怀沙》之后,抱石投江而亡,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投江殉国后,许多百姓来到江边,划着船,在江上来回打捞,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回家拿来饭团投入江中,说是鱼龙虾蟹吃了会粘住牙齿,就不能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又怕饭团被水冲散,人们想出用树叶包饭团,外缠丝线,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粽子。后来,为悼念屈原,每到这一天,百姓们都自发来到江边,划起船,往江中投粽子,这一天,就是五月五日(农历),端午节。

  每到端午节,忆起屈原,除了仰慕他的才华,更是敬仰他的峥峥铁骨,不管自身际遇如何,仍一腔热血,忠贞爱国。以屈原的才华,何处不可去?可他却明白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又能归何处?就像无根的野草,无处寄身。古人云:皮之不存,毛之焉覆。从古至今,多少人,或悲壮,或无声,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护卫着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根。因为有这样的人,才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妈妈总是说“看看现在的小孩,想想我们小时候,真是天壤之别啊,以前盼过节是为了有好吃的解解馋,现在过节就图个喜庆热闹劲”。国强则民强,国富则民富,愿我们每个人都如屈原坚贞卫国!
责任编辑:王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