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在孩童时代读起来已是朗朗上口。
然而,真正对诗文所涵盖感情的领悟,却是随着年龄增长才慢慢得以体会的,尤其在走上工作岗位、甚至为人父母之后。
也许很多人会疑惑:世间有何物是永恒不变的?在追寻爱情彷徨失落时,在事业巅峰突遭挫败时,在利益面前反目成仇时…人会不自觉地否定一切所深信的。而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像是温柔的避风港,就在风口浪尖处静静等待你的归来。
回想,从怀胎十月到忍痛产子,从襁褓之婴成长为顶天立地、安身立命之人,父母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和辛劳?就算儿女再大,在父母的眼里心里仍是个孩子,需要被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从孩子降生的那刻,手中就如同紧紧握住了一只风筝,父母的爱是细细的线,儿女是手里的风筝,无论飞的多高多远,父母都牢牢地牵引着,不再放开。当风筝在空中自由自地舞动姿态时,可知那头手持风筝人的默默艰辛?
再回想,从秀美容颜到岁月斑驳,从身强力壮到腰弯背驼,父母在养育儿女之时经历着怎样的苍老?因为任性、因为追梦,因为远行,作为儿女究竟忽略了什么?渐有一天,当发现父母的脸颊满布皱纹、稀疏的头发里闪耀白光,当与他们对话时他却含糊不清、沉默不语时,可知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此刻像个孩子,也需要关爱和照顾?
如涓涓流水,父母待儿女的恩情与天地同存。佛语曰:“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 这便告诉我们:天下间最幸福、最富贵的,莫过于父母亲都健在。而父母健在之时,儿女也适当地放慢脚步、轻缓声音、给出关爱,那是一片多么和谐幸福的景象!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朋友们,莫等无奈时至,方行孝善、还报春晖恩,以此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