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建立立、审、执分离机制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本院各部门:
现将我院关于《建立立、审、执分离机制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贯彻执行。
二〇一七年二月十五日
铜鼓县人民法院
关于建立立、审、执分离机制的工作方案
为建立健全执行工作长效机制,从内部形成破解执行难的合力,促进法院立案、审判、执行工作之间的有效衔接,形成立审执工作的和谐互动,以切实提高执行工作效率,实现权利人的合法权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及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第一条 诉讼案件的立案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之规定审查,明确当事人的身份情况和联系方式,并注意收集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自然人身份证号以及是否为党员、公务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特殊主体信息。住所地与现住址不一致的,应当明确现住址。
第二条 立案阶段要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予以必要的审查,引导当事人明确提起诉讼的法律关系,即明确确认之诉、形成之诉或给付之诉,利于案件的审理及执行。
第三条 执行案件的受理应当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8条的规定。
执行案件受理时应注意对案件的可执行性审查。对于无财产执行内容的确认之诉判决、变更之诉判决及其他不宜立案执行的案件,应不予立案。对上述不予以立案执行的案件,应向当事人进行释明,引导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或帮助其通过其它途径解决纠纷。
第四条 立案部门立案审查时如发现,申请执行人申请执行的被执行企业法人已资不抵债、长期停产、歇业或注销,符合破产条件的,应当引导权利人另案提出破产清算、重整、和解申请,案件不进入执行程序。
第五条 对于执行依据附条件、期限的,立案部门应审查条件是否成就,条件成就的才能立案执行。
第六条 执行立案时,应当重视对案件特殊信息的收集,对申请人为特困群体、被执行人为特殊主体、涉及农民工工资、建筑工程款案或其他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在立案时应予以明确记载。
第七条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应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六条至九十五条规定的精神立案审查,避免不具有可执行性或不宜由法院强制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进入强制执行程序。
第八条 执行裁决、异议等案件应由执行部门先行审查后,交由立案庭统一立案,再移交执行局相关部门办理。向上一级法院申请执行的,由上一级法院执行机构审查后,再移交立案庭立案。
第九条 立案部门应当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确定执行案件管辖法院。法院审查时发现可供执行的财产在其他人民法院辖区,而本辖区无可供执行的财产的,应引导申请人到财产所在地法院申请执行或由法院委托相应的财产所在地法院执行。
第十条 立案阶段要对当事人进行风险告知。对当事人进行诉讼风险的提示和执行风险告知,包括申请续保的要求及未申请续保的法律后果。发放民事诉讼风险提示书和执行风险告知书。尤其是对原告无法提供财产保全线索的案件,即时告知穷尽执行措施后无法实现债权的,案件应作程序终结处理。
第十一条 立案时要加强释明工作。要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就依法追加诉讼当事人、申请诉前及诉讼财产保全等内容作必要的告知,引导当事人追加必要的共同诉讼当事人及提出财产保全申请。
第十二条 当事人提供财产保全线索的,要引导当事人提供利于案件执行、能满足诉讼请求的财产申请保全,保证执行阶段对财产的有效控制与变现。
第十三条 在审理民商事案件及刑附民案件的民事部分时,审判人员应坚持调解原则,注重调解工作,力求化解实际矛盾,案结事了。达成诉讼调解的,应注意督促债务人即时履行义务。
第十四条 在民商事案件审理中,应当重视财产保全信息,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及时审查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未提出财产保全申请的,要告知未申请保全导致难以执行的法律后果;对追索损害赔偿费、赡养费、抚育费、劳动报酬案件以及其他有特殊情况的案件,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第十五条 审理恢复劳动关系案件时,要查明劳动合同实际上能否履行,如客观上不能履行的,要向当事人说明恢复劳动合同关系无法强制执行的风险,引导通过补偿、赔偿等方式解决。
第十六条 审理相邻纠纷案件时,应通过审判人员现场勘查等方式明确恢复原状或排除妨碍的具体整改、拆除要求、内容或范围。不能支持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不能恢复或排除的,应向当事人释明。
第十七条 审理离婚析产案件时,涉及不动产,如仅有一套房产,应明确该房产产权的归属(可属一方所有或双方共有),同时明确得房方于一定期限内所应支付的经济补偿、使用费用;涉及动产的,应明确动产的具体内容、归属、交付条件,以利于案件执行。
第十八条 审理涉房案件时,要查明房屋上的负担情况,兼顾房产所有权及已有的抵押权等其他合法权益的保护。
第十九条 审理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时,要明确被告承担责任的具体内容、形式及方式、方法。对违约金数额的确定,除了要考虑合同的约定外,还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信原则予以衡量。对有违公平、诚信原则的,应予释明后适当调整。
第二十条 审理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件时,认定侵权成立的,要明确停止侵权的起点时间、方式、方法,停止侵权的具体内容,尽量引导当事人确定如被告未按时停止侵权行为,应承担的替代救济方法。酌定确定赔偿数额时,除了考虑侵权行为的性质、情节等法定因素外,还应考虑被告的履行能力。
第二十一条 审理刑附民案件时,应注意查明被告人的财产状况,并积极依职权或原告申请采取保全措施。
第二十二条 审理刑附民案件时,审判人员可依案件的实际情况,向被告人释明,被告人本人或其亲属在刑事判决前自愿或经调解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且能实际履行的,量刑时可酌情予以从轻处罚。对刑附民案件赔偿数额,要依据被告人的履行能力酌情予以确定。
第二十三条 民商事判决,要注意债务人的实际履行能力。对暂无履行能力的,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判决为分期履行,履行期数和期限应与债务人的履行能力状况及社会常理相符。
第二十四条 案件宣判后,当事人有疑问的,由案件审判人员负责答疑,提高当事人服判率和自动履行率。
第二十五条 案件审结后,审判人员应填写案件特殊情况提示表,详细记载当事人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调查到的财产状况及当事人是否对立情绪大,矛盾易激化等案件信息。
第二十六条 权利人申请执行时,审判人员应当开具法律文书生效证明,生效证明应同时注明财产保全状况及已履行情况。立案庭应当在生效证明上注明已立案执行的情况。
第二十七条 执行人员应当依法维护生效法律文书的严肃性,执行中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
第二十八条 执行部门认为裁判文书表述不明确、难以执行的,应通过向审理阶段合议庭了解情况等方式予以明确,弥补裁判文书的不足;确无执行可能的,应与立案审判部门协调后,向当事人释明,视情况决定是否引导其再次提出损害赔偿等替代救济方式的诉讼。审判部门应配合执行部门做好判后答疑工作。必要时,执行人员可邀请审判人员一并执行。
第二十九条 执行部门经审查认为生效法律文书确有错误,应及时与审判部门沟通后提出书面意见,报请院长提请审委会审查决定。如果该法律文书是由上级法院作出的,应当报请上级法院审查决定。
委托执行的案件,如受托法院经审查认为执行依据确有错误,应及时函请委托法院审查,受托法院按照委托法院审查结果继续执行或停止执行。
第三十条 对调解书的执行,应当注重调解时承办法官的督促作用,在采取强制措施前,可先由承办法官作督促被执行人自动履行调解协议的工作,增加自动履行率。
第三十一条 执行过程中,案外人提出书面异议的,由执行法院执行机构先行审查并作出裁定,裁定中应明确告知不服裁定的,可以向执行法院提起诉讼。案外人、当事人对执行法院执行裁决机构作出的裁定不服提起诉讼的,应由执行法院的执行裁决机构或相关审判庭审理。由审判庭审理的,审判庭应当时及时作出判决并告知执行部门。
第三十二条 在参与分配过程中,债权人或被执行人提出参与分配异议之诉的,应由主持分配的执行法院的执行裁决部门或相关审判庭负责审理。由审判庭审理的,审判庭应当及时作出判决并告知执行部门。判决驳回诉讼请求的,执行机构应按原分配方案进行分配;判决理由成立的,根据异议人诉讼请求作出相应的裁判,执行机构应按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结果进行分配。
第三十三条 审判机构发现据以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确有错误,并正按审监程序进行审查的,审判机构应当即时向本院执行机构发暂缓执行建议书,执行机构收到后,应当立即办理暂缓执行手续。
第三十四条 案件执结后,执行法官应当向审判法官通报案件执行情况。
第三十五条 立案、审判、执行部门应加强对案件信息系统录入的管理,在各阶段及时、准确、全面地输入案件信息、审执情况。
第三十六条 立案、审理阶段查明的当事人身份情况、是否有财产保全及财产保全状况等信息全面输入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后,应当一并附卷移交执行部门。
第三十七条 立案庭应负责办理案件审理、执行期限的全程跟踪。审执部门依据案件审执情况提出调整期限申请的,立案庭应当及时作出调整。
第三十八条 立审执部门应当建立定期沟通制度及个案磋商机制。加强对相关制度、工作情况的交流。对个案需要协调的,应随时组织协调,协调不成,逐级上报。
第三十九条 审判人员、执行人员在立案审查、办理案件过程中,未能做到立审执兼顾,造成案件无法执行或损害生效法律文书严肃性等不良后果的,应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